孙树仁教授接受中央电视台(CCTV—2 )采访,谈中国殡葬改革
图为孙树仁教授工作照
孙树仁简介: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殡仪系主任、教授,中国殡葬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副秘书长。
2015年3月9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殡仪系主任孙树仁教授,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 )《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杨泽、李根记者的采访。 孙树仁教授就中央电视台记者提出的,社会上存在着“今天倡导的殡葬改革与入土为安传统的冲突、殡葬改革使得人们‘死无所葬’殡葬改革与人们‘死不起’、殡葬改革与人性的冲突等备受社会公众以及社会文化界关注而存在着种种疑惑问题做了解答。
就殡葬改革与“入土为安”传统文化的冲突,孙树仁教授从殡葬发展史和殡葬改革的视角做了解答。他认为从人类之初的野葬,到“孝子不忍其亲暴露,故殓而葬之”,同时在人少地广的远古时代,能够让先人“入土为安” 并为先人“树碑立传” 无疑这是人类对生命尊严和尊重的一次巨大的进步。然而,时代发展到今天,人多地少,土地成为子子孙孙赖以生存的宝贵财富,同时,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先人的怀念不再单单是保存遗体或者保存骨灰,而更侧重的是保存先人的文化,于此而来的葬式,也不再是单单的建造坟墓和树碑立传,而是通过多媒体以及多种形式纪念先人。总之,改革是永恒的,是不可置疑的,新的殡葬习俗与文化不断地取代旧的殡葬习俗与文化,殡葬文化与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革,这是一条基本的殡葬社会生活的运行规律,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
就社会上存在着殡葬改革使得人们“死无所葬”的说法,孙树仁教授从生命文化的视角做了解答。他认为生命有生物属性生命和文化性生命两个部分,其中生物性生命无论是土葬还是火葬、水葬、海葬、天葬生物性生命都必然要消灭,回归于天地。他认为“葬者,藏也”,葬的本意是收藏,传统的土葬,使得逝者“入土为安”有个可以物化坟墓与墓碑,只是满足了人们“死有所葬”的心理需求,而在实际上逝者的遗体早晚也的转化成泥土空气,回归于大自然的天地之间,并没有得到收藏。所能保存的只是逝者的那文化性生命。孙教授认为生命的文化性生名包含着三个维度的文化性生命,一是因为血缘关系形成一个人的家庭亲情文化性生命,二是因为社会职业与社会活动形成一个人的社会文化性生命,三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的文化性生命。我们需要传承的需要纪念的是人的这些文化生命。因此,站在生命文化的视角,人们不应该在更多的关注坟有多大,墓有多高,而应该关注的是对先人优秀精神文化的保存纪念。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数字化的多媒体等形式,将逝者一生的音容笑貌、优秀的生命文化与品质乃至于生命基因保存下来,使得逝者“死而不亡者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有所“葬”。
就社会上存在着的殡葬改革与“死不起”的说法,孙树仁教授从公共服务与殡葬社会心理的视角做了解答。他认为不存在着“死不起”的问题,而是存在着“比不起”的问题。今天的中国政府对所倡导殡葬改革是负责任的,倡导火葬那么火化遗体包括一体的接运、暂存、一般性的遗体告别、遗体火化、免费骨灰盒、免费骨灰暂存、免费的生态葬等等都有政府通过惠民殡葬政策,由政府买单,所以不存在死不起。目前存在的是对于选择性的市场提供的殡仪服务的“比不起”,这是人们在殡葬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如何克服这种社会心理导致的人们在殡葬社会生活上的“比不起”,我们党于2014年12月出台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就是引导和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
就社会上对殡葬改革与尊重“人性”的冲突的疑惑,孙树仁教授则通过科学的理解人文主义内涵作了解答。他介绍到人文主义大师周国平先生认为人文主义是人性、理性和超越性三个不同层面又交互影响与交互作用的一种思想。面对着一个具体社会现实,人性层面上的人文主义,是给人们一个感官上的最直接的人文关怀的感受;理性层面上的人文主义则是在感官上直接感受到人文主义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理性思考和认知;超越性则是基于理性思辨的基础上,放眼于将来,给未来的人们留下人文主义的的时间与空间。有些人不接受殡葬改革倡导的火葬和殡葬改革倡导的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法和低碳祭扫,就是从感官上感到不人性,从而否定殡葬改革,甚至认为殡葬改革不尊重人性。如果站在人文主义的理性和超越性的层面上理解殡葬改革,人们才能看到殡葬改革是一种理性和超越性的人性。同时,孙树仁教授也认为人性毕竟是人文主义第一的属性,是最基本层面上的人文主义,因此,我们的殡葬改革还应注意满足公众在感官上“人性”的心理要求,同时,这也是对生命尊严的需要。他认为任何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一个生物上的奇迹,任何一条生命从诞生到死亡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都从不同的维度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值得我们去尊重和怀念。任何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可复制的,因此,生命的告别应该是千姿百态的,不可能是同一种模式。无论是什么模式,但是必须恪守三个基本底线,一是环保的原则,不能因为逝者去世的安葬而污染我们的环境,影响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二是不能浪费土地及其其他不可再生资源,不能因为逝者的安葬,让我们的子孙不能得到永续发展,三是无论什么藏式和纪念方式不能影响到社会的文明进程与社会进步。
孙树仁教授还就社会上关注的其他热点难点问题,一一作了解答。按照播出计划,孙树仁教授谈殡葬改革将在清明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 )《中国财经报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