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湖南省殡葬协会官方网站

登录| 注册| 入会申请| 会长信箱

七月十五节俗来源之一——佛教的盂兰盆会

——目连救母,孝亲深化,感恩双亲
作者:phpcms|来源:|发布时间:2017-08-16 10:56:24

     《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俗道悉营盆供诸寺。”

      每逢七月十五日佛教举行盂兰盆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成定制。各种民俗记录在提到盂兰盆会的时候都会提及《佛说盂兰盆经》,经文讲述目连通过佛祖提示举行盂兰盆会解救母亲,并劝喻世人行此方式为双亲解厄。由此可以知道盂兰盆会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

盂兰盆会.jpg

       目连救母的故事发生在佛祖在舍卫城说法的时候。目连一心向佛,母亲由于生前犯下悭贪之罪,死后下落不明。“大目乾连始得六通”后便迫不及待“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以道眼观视世间”寻找母亲所在。终于在饿鬼道找着了母亲,但是母亲“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很伤心,上前“即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饭”,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做儿子的看到母亲此种境况,哪有不伤心悲痛的。于是目连来到了佛祖的面前,恳求佛祖帮助。佛祖告诉目连“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

盂兰盆会3.jpg

      佛祖向目连解释了母亲罪孽后又给出了具体的消除孽障的方法,“十方众僧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先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得出三途之苦。”七月十五是众僧解夏的日子,何谓解夏呢?那得从结夏讲起。按《佛学大辞典》的说法,结夏又叫安居,是印度僧徒禁止外出而致力坐禅修学的日子,异名坐夏或坐腊。参与坐夏的僧人满戒出寺的日子便成为解夏,又可曰自恣日,而这些僧人就是自恣僧了。结夏的日子本来可以在四月、五月或十二月,后来中土佛教渐定在四月望日坐腊,七月望日解夏。“故结制有以四月五月十二月,然皆始以十六日……今禅林结制以四月望,解以七月望者。”由于经过一轮的静心休养,僧人对佛学得到了更好的理解,能力也大大增强。在这个日子请求一众僧侣为一起施法,法力可及现在父母并抵过去七世父母。佛祖告诉目连要准备饭菜果品,香油蜡烛床铺等生活用品,一应放入盆中,在各僧念诵经文施法完毕后贡与享用。“初受盆时,先安在佛塔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盂兰盆会2.jpg

      目连依照佛祖所言遵行,母亲果然脱离饿鬼之苦。目连救母的故事大约到这里就结束了,但《佛说盂兰盆经》还要继续为信众细说目连故事演变为盂兰盆会的由来。目连通过这个方式解救母亲后,满怀感激,希望将此遍泽世间所有孝子,于是便向佛祖提出“弟子所生父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此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可尔不?”佛祖认同目连的建议并一再强调“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盂兰盆会4.jpg

      目连救母的情节强调的是拯救母亲,这故事或者可以看作是孝顺的一种深化。所以在七月十五节俗里,就含有浓重的孝亲成分。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就提及“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供斋,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在时节斋期和盂兰盆会中等待子孙的拜祭以表达对自己的孝心。《颜氏家训》的成书时间在隋灭陈以后,起码可以证明在隋朝初年利用盂兰盆表达孝敬之意的观念已经被接受,也就是说佛教盂兰盆会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了。佛教典籍之中,还有不少经文是与孝亲有关的,如东汉时期安世高翻译的《佛说父母恩难报经》,提及到如何报答父母深恩,“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祈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餔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稳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教信法教授。获安隐处。诸法甚深。现身获果。义味甚深。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圣众。如来圣众。甚清净行。直不曲常和合。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所谓圣众。四双八辈。是谓如来圣众。最尊最贵。当尊奉敬仰。是世间无上福田。如是诸子。当教父母行慈。诸比丘有二子。所生子所养子。是谓比丘有二子。是故诸比丘。当学所生子。口出法味。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Copyright © 2010-2018 www.hnbzx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2024809号-1
湖南省殡葬协会网 版权所有
湖南颐养在线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湘公网安备 33100302001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