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殡葬改革:所有环节的基本服务全免费
与很多地方的基本殡葬服务免费不同,山东省沂水县殡葬改革推行的“全民惠葬”,不但包括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骨灰盒的免费,最关键的是,连公益性公墓内的墓穴也免费了,民政部门也不再审批新的经营性公墓。
“我们的殡葬改革是涵盖殡葬所有环节的免费。”沂水县委书记薛峰说,“财政掏钱,用‘真金白银’换移风易俗,换绿水青山,换老百姓省心省钱。”
日前,记者走进沂水县乡镇街道、农村社区,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算了算这笔民生经济账。
政府多花2000万,群众能省2个亿
“向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不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殡葬旧俗陋习说‘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这是百姓根深蒂固、约定俗成了几千年的习惯。”沂水县民政局局长李伟想起以前推进殡葬改革的难度,皱了皱眉头,“所以,我们这次提出‘全民惠葬’,经过了反复调研论证,不是拍拍脑袋想出来。”在李伟看来,既然是事关群众的事,就一定要做好。在宣传、政策、措施、保障上出实策,让群众愿意接受、能够接受。
算透民生经济账是沂水县打响殡葬改革的第一炮。
沂城街道解家官庄68岁的武传生,按照当地风俗早早就给自己修好了坟、买好了棺材板。“这就花了1万多元,对我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所以,当听说“全民惠葬”政策后,武传生很后悔早早白花了那么多钱,“留着这些钱干什么不好,我还没去北京看过哩。”他将逝去的老母亲和老父亲迁进了环境优美的公益性公墓,成为沂城街道享受“全民惠葬”政策的第一人。
武传生自己的账算完已经觉得“很划算”,而对于整个沂水县的百姓来说,能节省的钱更多。“全民惠葬”政策实施后,沂水县户籍百姓不需要再承担除丧事礼仪外的任何费用。不算墓穴价格,仅基本殡葬服务费一项,单体就免收1200元。按照全县每年去世7500人计算,县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就可为群众节省约2亿元。而2016年,县地方财政收入为22.9亿元。“公益性公墓建设投入是一次性的,建成后县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的惠葬和管理运行费用,完全可以承受。”薛峰说。
老百姓的经济账是一方面,再算算土地账和安全账,殡葬改革势在必行的理由更充分了。
沂水115万人口中有90万是农民,而耕地只有80万亩,人均不到一亩。乱葬乱埋既占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又影响了耕地的高效使用,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和标准化生产。“散葬每年需占用土地300亩,而公益性公墓每年仅需20-30亩地即可满足群众的安葬需求,比过去节省了90%的土地。”薛峰介绍,殡葬改革对“全景沂水,全域旅游”也将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他身为县委书记全力抓殡改的原因之一,“旅游是富民的产业啊。”
另一方面,据沂水县消防部门统计,以往山林火灾的80%系群众上坟烧纸引发。“每年春节、正月十五、清明、农历七月十五,县乡村三级干部如临大敌、严阵以待、高度紧张。”沂水县民政局副局长贾文勇开玩笑地说,“生怕一把山火把沂水‘烧火’了。”
“一把手工程”的核心工程:公益性公墓转型升级建精品
正是因为账算清了,深刻认识了殡葬改革将给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益处,沂水的殡改被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县级层面,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组长和副组长的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将殡改工作纳入全县重点工作考核。各乡镇街道成立由党委书记和镇长任组长、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由一把手研究落实,切实加强对殡葬改革的组织推进。
“殡改开始后的一个多月时间内,我和县长召集、召开的全县殡葬改革工作调度会、现场会以及调研活动十多次。”薛峰坦言,其实早在2014年,沂水县已经根据山东省民政厅等11部门下发的《关于加强全省公益性公墓建设的意见》,开启了农村公益性公墓的建设,以村为单位计划建设304处,已经完成67处。但这些农村公益性公墓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不高、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进墓率低、使用率低。“结合‘全民惠葬’政策的实施,这次,我们对公益性公墓建设转型升级。”李伟说,“也可以看作是沂水殡葬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转型升级后,公益性公墓建设主体由村居改为乡镇,304处农村公益性公墓整合为109处乡镇公益性公墓。县乡财政共同承担公墓建设的资金,县财政追加10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各乡镇检查验收合格的公益性公墓给予补助。县民政局、规划局、国土局、林业局联合组成公墓建设业务指导小组,负责各乡镇公益性公墓建设的标准、程序、选址、手续办理等事宜。各乡镇承担公益性公墓建设主体责任,负责推进落实。同时,县民政局成立公墓管理科,对公墓使用情况实行信息化管理,逝者姓名及个人信息、安葬墓园和具体位置,全部通过数据实时可查。
“每一处公墓被当作精品来建设,不搞‘豆腐渣’工程。”李伟补充道。沙沟镇公益性公墓建设时,周边村子里的百姓很是关注。81岁的马瑞荣在公墓建成当天,就带着儿子来镇里交代后事。“比家族老坟好太多了,又赶上全免费的好政策。”马瑞荣点着头说,“不孬不孬!”
不强行平坟头不搞一刀切,只用疏堵结合的办法
公墓建好了,沂水县有的乡镇提出,第一个进公益性公墓安葬的,给予1000元-2000元补助。“在初期,这个措施可以先破题,但不能实施太久。其实,只要我们准备阶段的工作做到位了,群众选择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薛峰告诉记者,他曾在全县的推进会上表示,如果真打不开局面,他作为县委书记要去给选择文明丧葬方式的逝者献花鞠躬,以示感谢。
而事实证明,他们多虑了。截至7月底,新进、迁入乡镇公益性公墓的有1930个,新死亡人员100%进公墓安葬,大大超过了预期。
“不强行平坟头、不搞一刀切,就用‘疏堵结合’的办法。”李伟介绍,在“疏”的方面,以正面工作、宣传引导、攻心说理为主,要求党员干部做表率;印发《致全县人民的一封公开信》《致全县党员、干部和企业家的一封信》和《移风易俗宣传提纲》;组织群众到公益性公墓参观,开展殡仪馆开放日活动。在“堵”的方面,县民政部门不再审批经营性公墓,乡镇、村严禁向外租售土地用于墓地,市场监管部门严查棺材制作和销售,堵住占田修坟的退路,堵住骨灰装棺再葬的市场。
助力全县殡葬改革的还有覆盖了全部村的红白理事会,在丧事礼仪移风易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鼓励各村居按照县里制定的《丧事简办参照标准》,完善创新,简化程序,文明治丧。”李伟说。在沂城街道西朱家庄、牛岭埠等社区,记者在《村规民约》中看见相关协定:丧事一律戴小白花,废除披麻戴孝、烧纸、泼汤等旧习俗,饭菜统一从简。
“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特别是沂水的老百姓,沂蒙精神薪火相传,红色基因代代相承。我们把殡葬改革的民生经济账跟老百姓算透、讲清,没有人会不支持利国利民的好事。”薛峰说。
(中国社会报记者周亮、曾庆民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