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湖南省殡葬协会官方网站

登录| 注册| 入会申请| 会长信箱

我们要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

作者:phpcms|来源:|发布时间:2018-04-16 16:40:25

近日,某国外社交网站上出现这样几张照片,一个菲律宾小男孩站在凳子上,画面中的他正趴着透过棺材上的玻璃静静注视着躺在里面的妈妈,配文这样写道:“要怎样跟一个孩子解释为什么他不能跟自己的妈妈一起睡觉?”


微信图片_20180416170518.jpg


微信图片_20180416170452.jpg


微信图片_20180416170509.jpg


微信图片_20180416170513.jpg

 

 小男孩妈妈的离世已成事实,可单纯的孩子仍以为深爱自己的妈妈只是沉沉睡去了……

 

   我们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这一直是人类无法回避的两个话题,然而我们常乐于向自己的孩子解释“生”,对“死”却往往是只字不提。著名新闻人白岩松甚至曾大胆表示,他认为 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那么,在面对死亡话题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在对待下一代的教育中,我们又需将死亡教育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呢?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一)什么是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作用?

 

死亡教育是一个探讨生死关系的教学历程,这个历程包含了文化、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看法与态度,希望借着对死亡课题的讨论,使学习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死亡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

 

那么死亡教育对我们究竟有怎样的作用呢?

  

(1)帮助人们正确面对死亡  

 

死亡教育可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虽名为谈死,实乃谈生。死亡会使人对人生的价值及意义作深刻的检讨;会使人充分体会“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境界,从而珍惜生命的每一天。每个人可以使用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技术与策略,来处理内在的冲突和对死亡的恐惧。 

 

(2)提升人们对死亡的认识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忌讳谈论死亡,人们幻想着不谈论它、不去想它死亡就不会来临。良好的死亡教育可以破除这种无知的幻想,使我们正视这些冲突的信息,以健康、正常的观点来谈论生死,提升人类文明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死亡文明有三个基本要求,即文明终(临终抢救要科学和适度)、文明死(要从容、尊严地优死)和文明葬(丧葬的文明化改革)。文明死是死亡文明中的中心环节部分,尚存在着盲目和愚味,只有进行普遍的、健康的生死观和死亡文明教育,才能促进社会崇尚科学文明死亡的良好风尚。 

 

(3)帮助患者正确理解死亡和迎接死亡 

因为死亡表明一个人生命的结束,通过对死亡的思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评价自己的生活,进而鼓励人们提升自己的生活状态。可以帮助临终患者,可缓解患者恐惧、焦虑的心理。死亡教育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致力于提高患者对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认识。通过死亡教育,使患者可以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得到家属的支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意义,保持平衡的状态及健全的人格。

 

(4)给予临终患者的家属及护理人员情绪支持和安慰  

因为亲人的离世,死者亲属会难以接受死亡的事实。有些人会悲痛欲绝,精神痛苦更为强烈,且时间持续很长。而良好的死亡教育可使死亡后亲友的心理得以平衡,给予家属以慰藉、关怀,疏导悲痛过程,减轻由于死亡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5)帮助患者安然接受死亡的现实 

当患者经过医生诊断疾病为不可治愈时,对患者进行死亡教育及临终关怀护理,使患者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里的必然组成部分,是不可抵抗的自然规律。能直言不讳地谈论有关死亡的问题,一方面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另一方面为自己的后事做妥善安排,帮助人们公开地为自己的死后作准备,如立遗嘱、说明自己希望选择什么样的丧葬仪式、遗体如何处理等。自始至终保持患者的尊严,从而提高生命最后阶段的质量。 

 

(6)提高临终关怀工作人员的素质 

临终关怀工作者接受死亡教育,提高自身对死亡科学认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对临终者及家属身心整体照护的能力。针对死亡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帮助临终者尊严地、安宁地死去,同事也可帮助丧亲者渡过最困难的哀伤阶段。 

 

(7)预防不合理性自杀 

由于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压力、情感的困惑、疾病的折磨等造成一些人不能很好的调节心理状态,会采取极端的手段结束生命。特别是一些临终患者不堪忍受病痛折磨,在他们以死亡解除痛苦的要求得不到医生及家属同意的情况下,也会采用自杀的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令人悲痛万分。死亡教育可使人们树立科学文明的死亡观念,可以预防不合理的自杀行为。建立自身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正确对待荣辱得失,珍惜生命,从而避免自杀行为所致的不良后果和影响。


2cae_989d7f34_798a_b985_6122_a508bf86d589_3.jpg

 

简单来说,人类是整个宇宙中的一类生命体,就像大树会经历发芽、繁茂、颓败直至落叶的过程一样,生老病死也是人类作为一种生命体的自然特征。我们要学会接受这一自然规律,同时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人生才不会留有遗憾。

 

(二)“兔子怎么不动了?”这个问题你怎么答?

 

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因害怕死去而不愿睡觉的现象是十分常见的,这大多是不正确的死亡教育造成的,并且这些解释是来源于家长。更有案例描述:“8岁的孩子因认为‘人固有一死’而对人生毫无激情……”。由此可见,科学的死亡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必要并且刻不容缓地。那么,当我们面对孩子关于死亡问题的疑问时要如何应对呢?


timg.jpg


(三)看国外及台湾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1)美国: 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

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总是做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并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他们也较少利用神话或宗教中的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传说来对死亡做出解释。这是因为他们认定,尽管做出这样的解释也许最为简单轻松,但要是孩子长大了并不相信这些,那他就必然会陷入更深的无所适从之中难以自拔。


    (2)英国:在英国,皇家学院于1976年建立了死亡教育 机构,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后,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学习项目,健康教育的标准也包括了“死亡和丧失”课程,为年龄低至 11岁的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教育部门认为,这门课程将帮助孩子们“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且学会在各种“非常情 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


    (3)台湾:20世纪末,台湾学校广泛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并把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目前,台湾小学没有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但开展了相关的生命教育活动,内容包括两方面:“生命的旋律”和“温馨你我他”。在“生命的旋律”教学单元中,由教师讲解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温馨你我他”的教学,则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来完成。台湾中学普遍开设正规的“生命教育课”,编制了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

 

timg (1).jpg


种种现象表明,死亡教育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其他教育,且人在幼儿时期、青春期、成年直至老去的各个年龄阶段对死亡的认识和感知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专家呼吁:“在任何阶段,我们都应该接受科学的死亡教育。”

 

(四)关注亲人,我们才能给他们最好的爱护

 

有多少漂泊的游子归家时发现父母早已两鬓斑白,又有多少留守的儿童日日夜夜想象着父母的面庞盼望他们早日回家。离别、生死是人生中难以避免的无奈之事,唯有珍惜能减少遗憾。

来自北京的安荣和安军为了让得痴呆症的母亲摆脱抑郁,双双辞职带着母亲踏上了旅途。从2009年至今,安荣带着母亲走过了,十余个国家和地区,随着旅行的次数越来越多安荣妈妈脸上的笑容也同样越来越多了起来。

因为阿茨海默症,老太太永远也不记得曾经去过的地方,所以每次回到家,还是总会有人说,“老太太家去过哪里都记不住,你们这样做真的有意义吗?”

安荣却说:“其实,作为子女的我们,希望母亲记住并不是她到过哪些地方、看过哪些风景、吃过什么东西、做过什么事,只是希望她记得快乐,只要快乐,走在哪里都是微笑着的。”


b2402efe502e4eb5a9416ee2f76c3ad4_th.jpg


b1960548f6394075822c6d9e8e9814e6_th.jpg


 爱,是能抵挡病痛和死亡的巨大能量!

 

(全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Copyright © 2010-2018 www.hnbzx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2024809号-1
湖南省殡葬协会网 版权所有
湖南颐养在线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湘公网安备 33100302001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