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与火之间的战争”——火葬为何在唐代才开始流行?
死亡,人类永恒的话题。
从年少时期的懵懂无知,到暮年时期的恐惧死亡,可以说死亡伴随着人类的一生,而人死之后的丧葬方式,体现了一个人在这个世上最后的尊严,因此历朝历代的人们对于丧葬习俗都极为看重。
丧葬习俗是我国古代礼仪制度里的重要内容,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皆对身后之事特别重视,不然哪来的秦始皇陵、西汉帝陵、明十三陵,这些宏伟浩大的帝陵工程向世人证明着古代帝王对于死后世界的探索。
同时我国又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国度,所以古人的丧葬形式大多是以土葬为主,再以水葬、天葬、火葬等形式为辅,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火葬。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就是火葬的影响最大,影响范围最广。
可是火葬作为古代影响最大的丧葬习俗之一,在唐朝以前并不是十分流行,甚至还一度遭到排斥,直到唐代,火葬才逐渐流行起来,可即便如此,火葬在唐代也遭遇了一番波折,最后才广为流传。
那么火葬为何在唐以前不受重视?反而是在唐代逐渐流行起来,这其中遭遇的波折又有哪些?跨越时空的大门,跟我前去窥探一番。
一、 古已有之,但备受压制——唐代以前的火葬
火葬自古有之,根据我国考古资料表明,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火葬。火葬,亦称为“熟葬”,在周朝初期就曾出现,但由于史书典籍中并没有大规模火葬的记载,所以只能将这种丧葬形式定义为部分地区的特殊习俗。甚至有些现代学者还认为,火葬实际上是一种古代刑罚,是专门用来惩罚那些穷凶极恶之徒,并不是后世普遍认为的那种火葬形式。
先秦时期,火葬依旧存在,这一点可以通过典籍证明。
《墨子·节葬下》云:“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
这段话清楚地告诉了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的仪渠国就已经出现了火葬的形式,不过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汉族人,对于火葬是敬而远之,甚至还视其为邪魔之道,儒家所提倡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思想,受到先秦时期人们的普遍重视。
不过依照现代人的眼光看待,仪渠国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火葬,也很正常,原因无他,自然崇拜而已。火焰,拥有着毁灭力量以及烹煮食物的重要作用,受到了古人的重视,许多古代氏族部落还以火为图腾,彰显部落的强大,同时火葬也被少数民族认为是人与神沟通的一种方式,这种带有原始自然崇拜特色的丧葬习俗流传于少数民族地区实属正常。
可是等到秦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时,诸子百家思想早已占据了主流文化思想领域,汉代刘彻所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更是将儒学推上了当世第一显学的宝座,儒家思想由此成为了后世各朝的正统思想,火葬与儒家思想的先天冲突,注定了火葬要受到压制。
综上,火葬古已有之,无论是出于少数民族的自然崇拜,还是出于古代刑罚,都不可否认火葬出现的历史,不过由于火葬不符合儒家思想,因此备受打压,直到唐代才有所发展。
二、 披荆斩棘,历经波折,火葬于唐代开始慢慢绽放
巍巍大唐,万邦臣服,唐朝是我国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推动着大唐的飞速发展,火葬也在唐朝开始了自己的新生。
唐朝前期,儒家思想依旧强势,火葬式微唐朝的开放国风备受世人称赞,长安城作为当时东方世界的第一大城,每天迎来送往无数人,经济的繁荣推动着唐朝的进步,唐代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无数寒门学子进入朝堂,再加上已有的儒家势力,儒家势力之浩大可以影响全国,即便是英明神武的太宗李世民,也不见得争得过这群儒家之人。
儒家的强大,注定了火葬这种形式的被压制,因此火葬在唐朝前期依旧保持着式微的态势,统治阶级更是制定了严格的律法,严禁民间实行火葬,不过火葬也在积蓄力量,登上历史的大舞台。
唐朝中期,依托佛教的兴盛,逐渐流行于民间火葬一边经历着儒家思想的针对,一方面又伴随着佛教的发展而流行,唐代火葬逐渐流行于民间。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促进了火葬的流行?别着急,且往下看。
1.佛教的兴盛
虽说道教是唐朝的国教,但是由于佛教的不断发展,以及武则天推崇佛教,佛教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佛教重视灵魂层次的超脱,以及对于肉身的鄙视,将肉身视为佛家涅槃的累赘,所以众多佛教徒临终前,都会选择以火葬的形式结束自己的一生。此外大德高僧在火葬后产生的舍利子,更是被誉为佛家“珍宝”,不过以现代医学来看,这种舍利子可能是高僧内的结石。
此外佛教徒还将焚身火葬看作是斩断业障的最后方法,唯有火葬后,肉身的完全消解,灵魂才能摆脱诸世轮回,前往西方极乐世界。这种充满着宗教信仰色彩的原因,使得火葬在唐朝佛教徒之间广为流传,民间百姓也深受影响,逐渐开始接受这种丧葬形式。
2.厚葬的巨额花费
唐朝人们在治丧期间的花费巨大,令人难以想象,大唐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丧葬业自然也是如此。时人追求厚葬风气,借以彰显自家的财富,民间也多有效仿,以至于演变成了地方风俗,有的家庭为了能够让先人安然入土,倾尽家财,更有甚者因无力承担高昂的厚葬费用而家道中落。
“厚葬”之风深入每一个唐朝人的心中。但是对于那些无力举办亲人葬礼的贫寒百姓,他们只能采取经济实用的火葬,因为每一个家庭都能承担的起火葬的廉价费用。
3.唐人的灵魂观念以及避祸思想
唐人认为那些不是寿终正寝的人,死后可能变为邪祟害人,因此必须要将其尸骨焚尽,令其无法祸乱人间。还有就是人们对于战争时,由于士兵的懦弱导致的自我死亡,是十分鄙夷的,他们会对死去的士兵实行火葬,将其骨灰撒于祖坟之外,告诫后世之人,作战时要勇敢,不然连祖坟都无法进入。当然这种所谓的灵魂观念十分荒谬,但无奈于唐朝人们的科学知识不多。
火葬在唐代逐渐流行主要得益于上述三点,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客死他乡、尸骨无法保存,只能以火葬的方式将骨灰带回家乡,避免在野外成为孤魂野鬼。
三、 多种多样,应有尽有,唐代火葬方式大不同
谈完了火葬为何在唐代得以流行,下面就要说一说,唐代火葬的方式方法,以便于大家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茶毗火葬法此法主要是出家僧人尼姑作用,根据《释氏要览》记载,僧尼的埋葬方式有四种,分别为水葬、火葬、土葬、林葬。其中又以火葬为正统,仪式最为隆重。
根据《经律异相》记载:僧尼在进行火葬前,先要沐浴洁身,再用五百张吉贝布缠身,放入棺中,最后倒入麻油,将棺材放在铁榔内,周围铺以各种具有香味的木材,然后点火,进行火葬,一系列的仪式体现了僧尼们对于死后火葬的重视。
普通人以及居家佛教徒的火葬法这种火葬法往往伴有着盛大的佛教仪式,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承担的,进行火葬时,会举行各种庄严而又肃穆的仪式,以保障亡者的安详。
非正常死亡者的火葬法这类主要针对那些横死、枉死的人。这些人死后,都要被焚尸于野外,不得入祖坟,焚烧完毕后,就地掩埋,不通告亲友,不举行仪式,不讲究棺椁栖身的大小。这些行为也预示着这些非正常死亡之人的不公平待遇,然而在古代社会就是这样,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结语
火葬作为中国丧葬习俗中的重要一环,它的出现、发展、流行,都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它或许起于原始自然崇拜,它从布满荆棘的道路走来,一路上历经坎坷,终于在唐代迎来了曙光。即便是唐代统治者严令禁止火葬,但是火葬却以独特的属性,走入了千家万户,逐渐成为了普通百姓死亡后的一种丧葬选择。
唐代火葬极大的发扬古代丧葬文化,为后世火葬的盛行奠定了基础,也对现代火葬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